BV14F4m1j7dL
我想,可以给阿什法祈设定这样一个人文历史:
原人使用的,用于纪年的词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语义变动,因此显得上古人长寿。
譬如可以使用表示丰收的词来纪年。就用「丰」吧。类似夏岁周年。假如阳洲的人用「丰」来纪年。
一开始是狩猎采集阶段。假如四季中春夏秋三季各有一种代表果实,一季能集中采集一次;或有一种动物每年迁徙三次。那么一年就有三丰。原人的平均寿命假设恒为八十年(当然不太可能),那么这时人的寿限就是 240 丰。
后来步入了农耕时代,种植的作物假如说一年两熟,那么一年又变成了两丰,这时人的寿限变成了 160 丰。
再后来,人们认为第一季结束的时候仓库只堆了不到一半的粮食,或者第一季是小季,产量只有总产量的 1/3,要到第二季才能满仓,所以一年就变成了一丰,这时候人的寿限就变成了 80 丰。
实际太阳历年龄没有变动,但是用「丰」来计数,数字发生了变动。
还可以更夸张一点,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原人的仓库小,打到一头大型猎物就能填满。这时的大型猎物也多。因为打大型猎物需要准备,打完之后需要休养和对战果进行处理,包括分解、加工皮革或干粮、食用。假如原人因为这样较为固定的周期,形成了时间观念。或者因为每次出发打猎前都要祭祀,而用「祀」来记录时间(脑洞一下,商代搞不好也是类似)。那么一开始大型猎物很多,对「丰收」的标准也不高,「丰」或「祀」对应的时间可能就只有半个月。那么寿限就是 1920 丰。
后来猎物变少,或者人越来越多,打一只不够吃多久了,又或者是保鲜技术进步(那么这个时期就将周期等于保鲜期而不是丰收期,因为保鲜期过了食物腐烂不能吃才需要再去打猎。),所以延长到一个月「丰收」一次,那么寿限就是 960 丰。
丰收的时候能吃饱饭,一个人终年 240 丰,就是说记录了他一生里吃过 240 顿饱饭。这也是有意义的,可以用来记录年龄。
那么结合断代诅咒,人们可能就粗暴地将「丰」等价于「年」,然后以为越往近代人的寿命越短。再聪明或者启蒙一些,又会认为最早人们终年 1920 丰是神话故事瞎编。